新闻导航

公司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蓄电池行业面临残酷的价格战 动力电池‘短寿’企业投资‘短视’

来源:中国电池网 作者:admin 点击:1749

   经过十年快速发展的蓄电池行业正面临着一场残酷的价格战,行业普遍进入微利和亏损的境地。而在价格下跌的背后,是大型企业在行业大洗牌过程中紧锣密鼓的跑马圈地。业内人士预计,随着新一轮价格战的兴起,这个行业已经进入严冬期。

 
  每年春节后,以及第三季度原本是蓄电池的销售旺季,但今年的市场销售一直处于“旺季不旺”的状态,而且还有继续走弱的势头。为拉动销售,价格大战无法避免地上演着。
 
  从今年4月份开始,几个大品牌陆续降价,随后大量中小企业被卷入其中,原有的价格体系被打破。6月底,考虑到工业和信息化部、环保部制定的《铅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即将在7月开始实施,门槛提高后可能会在短期内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一些企业上调了价格,希望“不亏,或少亏一些”,但由于行业内的激烈竞争,价格战的僵局还是没能打破。
 
  到10月底,电池的价格比年初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以48伏12安时电池为例,一线品牌约每组360元,二三线品牌为300多元。而年初一线品牌可以卖到约460元,二三线品牌也可以卖到近400元每组,目前的价格下降了20%左右。
 
  沈维新告诉记者,不仅是大企业带头降价给全行业带来压力,还有一些环保不达标,甚至是偷税漏税的地下黑作坊也在低成本生产,给原本就已经十分脆弱的市场造成很大冲击。铅蓄电池企业普遍亏损,企业之间只是多亏一点还是少亏一点的区别。
 
  价格大战的背后是严重过剩的产能。今年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曾下达了淘汰铅蓄电池2000万千伏安时产能的任务。不久,在选址、设备自动化、环保等方面设定大量门槛的《铅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又开始实施,这些措施都直指落后产能,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行业的整治行动使铅蓄电池企业数量明显下降。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王敬忠在10月中旬召开的2012中国新能源电动车产业高峰论坛上透露,企业数量已经从整治前的约3000家压缩到了现在的1000家左右,未来的企业规模将被压缩到约300家。
 
  然而,企业数量的减少并未明显改变产能过剩的现状,一些在整治行动中得以保留的企业甚至开始逆势扩张。作为行业巨头,天能集团就在新能源电动车产业高峰论坛上表示,今年下半年及明年,公司主要战略为加速扩张、拉足产能、以产促销。其中,二级市场的分销网络,今年目标是1200家,明年目标是1500家。
 
  数据显示,今年8月国内共生产铅酸蓄电池1498.9万千伏安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达36.4%,而在今年6月,产量同比增幅曾高达71.5%。在电动车用铅蓄电池市场占有近半壁江山的天能集团和超威集团更是增幅明显。据了解,仅超威集团的产量就从去年的约6000万只增长到今年年中的3500万只,预计到年底将达到8000万只。
 
  面对行业的逆势扩张和随之而来的价格大战,业内人士对行业的前景普遍表示担忧。全国铅酸蓄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伊晓波指出,在国家大力整治铅蓄电池行业,大量企业被迫退出的形势下,大企业的扩张虽然是填补市场空间,抢占市场份额,但是,在目前产能已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无疑将使整个行业雪上加霜。
 
  10月16日,亚洲三大电池展之一的“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电池产品及技术展”“冷淡”收场。据参加展会的杨智伟介绍,往年参加此次行业展会的动力电池企业都很踊跃,达到数百家,可是今年缺少了1/3,尤其是缺少了环宇、多氟多、比克等企业,显得很冷淡。
 
  杨智伟认为,市场已经开始做了选择,对于价格不菲的展位,赚不到钱的企业自然就不会参展了。“其实我们的业务很惨淡,除了签了一个500多辆低速电动车电池订单外,基本没有什么业务。”河南多氟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内部员工张强对记者表示,目前我们10条锰酸锂电池生产线也仅有1~2条在运转,剩余的都处于闲置状态。然而,就在2010年6月,多氟多的上级单位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对外发布公告,公司决定投资约1.3亿元建设年产200吨六氟磷酸锂的项目。
 
  “动力电池企业的‘短寿’,恰恰反映了企业投资的‘短视’。”尼尔森公司副总监赵新智认为,很多企业介入新能源动力电池多在2009~2010年,那时也是新能源炒作概念最火的年份,这两年动力电池面临赢利和回报的艰难压力,此前投入的资金及生产设施很难回收。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曹国庆对此表示认同,动力电池领域如同“富人游戏”,没有一定的技术及雄厚资金作后盾是很难“玩”到最后的,这是一个很“烧钱”的领域。目前为止,没有听到一个企业说是赚钱的。“表面上看,倒闭的企业是缺乏订单,其实根本原因是资金、资金的匮乏。”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动汽车分会主任委员陈全世认为,生产动力电池技术要求并不像一些投资者想象的那么简单,也不是花钱就能解决的。有些小企业及非电池领域的大型企业抱着赌徒的心理介入这个领域,想大赚一笔。其实,这个行业需要很强的技术、人才积累,不是一日之功。
 
  截稿前,记者从江苏协鑫动力电池有限公司了解到,该公司已于9月中旬停产。据记者了解,该公司前身为加拿大动力锂电池厂商MNKE旗下的江苏伊思达电池公司。由于长期市场萎缩,于2011年6月被协鑫收购,而此次停产距离其“再次复活”仅15个月。

同类新闻

产品推荐

|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新闻资讯 | 产品展示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www.szjhhy.nethttps://www.beian.miit.gov.cn 粤ICP备12057827号